回到主页

张懿心:哥大全奖博士退学,只因乡村土地有她的讲台梦

美丽综合 > 精选故事
· 美丽综合,精选故事,来源:美丽中国

张懿心在于哥伦比亚大学念经济学博士的第二年开始当助教,为了给学生备课,常常忙到凌晨。这时候窗户外面万籁俱寂,没有人在身边的时候,她的脑海里还在翻江倒海地思索着。她的思索与眼前的假设、公理、模型无关,张懿心牵挂的那个地方,远在万里之外。


本科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数学学士和经济学荣誉学士,申请博士时被美国几所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这时候她想的却是:“如果我是一名乡村老师,我怎样才能授之以渔,探索出适合中国乡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我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执着去克服?”

broken image

张懿心在哥大


一个等待多年的讲台梦


张懿心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家里人大多都是教师,她对于教育有着天生的热忱。小学的时候,她给低年级的同学当英语老师,大学的时候,她给大学生辅导经济学和微积分。和学生交流,并从中产生新的思考的感觉令她着迷。


大三那年,她修了一门数学课,教授来自中国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家里重视教育,他一路从农村走到中科大,再到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他是一名终身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然而,他在家乡广为人知的身份,并不是教授,也不是数学家,而是教育基金会的创办者。农村孩子因家境贫寒而求学艰难,让他想起自己少年时的艰辛,他想让那些孩子起码能读完高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机遇。十余年来,他募集捐款六百多万,使家乡六千多名贫困学子得到资助。教授人生履历的传奇和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的贡献,不仅让张懿心感动,更让她看到了农村学子的潜力和教育的力量,也第一次让她产生了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农村的孩子们需要资金帮助他们把学业进行下去,但在教育资源日益向城市倾斜的当下,除了物质,他们还需要什么?


broken image

担任哥大助教的日子


就在她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美丽中国恰好出现在她的课堂上。不知是谁把美丽中国的英文信息写在黑板的一个小角落,很快被教授擦掉,却引起了她的关注。一下课,她就迫不及待开始搜索美丽中国。在美丽中国的网站上,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农村孩子们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老师,为他们展开长期且专业的教学,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的同时,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外界的窗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奋起的精神。就在那天,她的内心被点燃了,那是一种莫名迸发的使命感。她渴望加入美丽中国,渴望把她对教育的热爱带到祖国的山区去,渴望用她的知识和经历让孩子们相信可能,更让他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可能。


然而那时候,她还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父母,让自己加入美丽中国,于是她只能压抑住内心的渴望,继续申请美国的博士项目。读博士的日子里,她仍然不断地查阅曾经的项目的故事,以得到更多的启迪。她看到了郝琳硕老师和队友们为了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变为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发起的“让家乡的明天更美好”的活动,让孩子们寻找并深入调查村子里的问题,最终制定出解决方案。她也看到了何冠男老师和队友们发起的“净水——暖冬”项目,为云南二十三所中小学的学生们筹集净水器,让孩子们可以饮用到干净安全的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带去知识的项目老师们,更是真正为地区带去长远影响力的教育者们。在自我受到启发的同时,她也在与父母分享这些故事。


随着父母对美丽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改变。2016年夏天,张懿心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在父母的支持下离开了哥大,来到广西的一个小山村,终于成为一个乡村教师。


broken image

在美丽中国的暑期培训上,张懿心尝试讲课


“我想到最苦,也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开宣讲会那天,广西是最后一个被介绍的大区,也是大家口中最苦的地方,张懿心却最终选择了这里。她说:“我想到最苦,也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张懿心支教的地方位于广西百色田阳县坡洪镇琴华村,坐着大巴进山,要走过将近一小时的盘山路,琴华村前后不足200米,那里群山环绕,与世隔绝,蔬菜水果只能等到一个月里固定的日子才能买到。走在路上,总有村民招呼她和队友们去家里吃饭。他们的宿舍在牛棚边的一栋二层楼里,气味叫人难受,雨天还有很多虫子布满整面墙壁。


琴华小学的老师大多接近退休年龄,因为对于英语教学不重视,有的六年级孩子甚至连二十六个字母都无法背全。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父母多在县城或广东打工,具体的职业是什么,孩子们也说不清楚。琴华小学是寄宿学校,除了零星几个住在琴华村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住宿生。一周五天,从早上七点起床到晚上九点就寝,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和老师们一起度过。他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很小,有些学生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broken image

张懿心在琴华幼儿园


面对着这群孩子,张懿心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利用课余时间,她自己设计了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学生可以自主地把其中的空格填上,这样有助于确定学生们已经理解当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课堂上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她就让学生自主探索。晚自习的深夜里,她找到学生到办公室一对一讲解错题,根据学生反应判断他们是否真的知道题目错在哪里,确保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张懿心和队友在网上给孩子们征集明信片,号召国内外的大学生向孩子们展示大学和城市的风景。高年级的孩子即将进入初中,老师们希望在此之前让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之大,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许多人的期待与关心,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现在,明信片的志愿者已经征集完毕,他们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broken image

张懿心在北海给学生写信


除了知识上的欠缺,孩子们因为太早离开家庭,对于老师的抵触很强,有的时候有点缺乏礼貌。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礼貌待人,张懿心开始了一场“拉锯战”。每次她让学生做事情的时候,都会用“请”字。从他们手中接过东西的时候,她都会轻声说“谢谢”。下课的时候,当孩子们起立鞠躬跟她说“老师辛苦了”,她也会鞠躬跟他们说“同学们辛苦了”。一个月后,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说“请”、“谢谢”,也学会了双手接递东西。


至于那些对于老师甚至有点儿恐惧的孩子,她尝试着用鼓励帮他们慢慢建立自信。孩子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她就一个个地在作业本上就每个人最近的表现写出鼓励的话语,再盖上一个小印章。现在,课堂上多了一只只举起来抢着要发言的小手,原来害怕学习数学的孩子,也开始觉得数学有趣,上课注意力越来越集中。

broken image

张懿心在课堂上


最初去见校长那天,老师们问校长,期待他们带来什么改变,校长想了想,似乎表达不出来。刚开始那几周,校长和老师们对于新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有着一定的疑问。直到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开始,校长和老师们听了他们的课,在评课的时候,对美丽中国老师们的课堂赞不绝口。渐渐地,校长开始给老师们分配起任务,比如让他们代表学校向《百色教育》期刊投稿。学校里的孩子要到县里参加活动,校长也放心把活动指导和带队的任务交给美丽中国的新老师们负责。

broken image

课余给孩子们辅导


张懿心教着六年级的英语,每周只有两节三十分钟的课,和这些孩子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机会,很多六年级孩子最初不敢靠近她,她在课间和他们玩耍、聊天,这才慢慢熟络了起来。有一天晚上查寝的时候,几个六年级的女生突然跑过来问她:“老师,你真的只教两年吗?我们上初中以后还想回来看你呢。”


那天晚上,她查完寝,像往常一样准备离开的时候,第一次听见六年级的孩子们说:“老师晚安,明天见。”她背过身去,眼前有南国的微风吹拂在脸上,身后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