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村小缺老师,更缺有创造力的老师

· 资讯动态,机构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7日 15版)

【教师心声】

我在2017年硕士毕业后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广东省粤东山区一所乡村完全小学支教两年。学校在茶山上,家家户户是茶农;在校学生约90人,教师10人(其中编制内老师4人,支教老师6人)。支教两年,我为学生叛逆而烦恼过,为工作繁杂而崩溃过,为无奈太多而沮丧过,但更多时候,我为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探索者们而感动着。


近年来国家落实了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村小教师的工资节节攀升,2018年教师工资改革更是明显提高了工资和补贴,乡村教师的幸福感提高了。教师队伍里支教老师的身影增多,各种形式的支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一些优秀的支教项目甚至可以带来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新鲜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观伤害乡村教育健康发展

受“应试”思维惯性的影响,学业成绩常当作评价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而在村小,这甚至是唯一指标。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向家长、学生们灌输着“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的观念,进而被理解为“成绩不好就没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业压力很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否定、缺乏信心和学习兴趣,成为“学困生”,甚至早早打算好初中毕业后进城打工。在县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村小的学业成绩整体上远低于县城学校,学业成绩没有竞争力,开展素质教育似乎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景。


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滞后于城市学生,这或许与他们从婴幼儿时期起的营养不均衡有密切联系,更有可能是因为进入学龄期后缺乏高质量的阅读环境和引导,对世界的多样性了解甚少,狭窄的眼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这种滞后的效应随着学生的成长日渐放大。学生接触网络后,许多农村家长没有恰当的监督,特别是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容易被虚拟空间影响世界观和价值观。


“超编缺人”结构性缺编成乡村教育新问题

村小是缺老师的。如果说因为地理位置、薪资福利等问题无法吸引到人才是多年以来的老问题,那么“超编缺人”和“结构性缺编”就是乡村教育的新问题了。生源流失导致村小人数下降,按照19∶1的生师比,一所100人左右的学校只能分配到5位在编老师——许多小规模村小的教师都超编了,但显然,绝对数量是不够的。同时,“超编”的乡镇很难引入新教师,导致全镇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逐步升至50岁以上,走向老龄化的“结构性缺编”,队伍活力与创造力有待提高。想招年轻老师?再等几年吧。


村小教师的压力很大。同过去一样,村小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同时还多了许多新挑战、新要求。与城市教师不同,村小教师必须是“全能型选手”——10位甚至更少的老师需要撑起6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意味着大多数老师都需要跨年级、跨学科任教,同时每人都得承担几门“副科”的教学,每周课时量20节以上,有时需要包班,身兼数职,维持学校的运转或应付多如牛毛的检查。


这样的安排通常造成两种后果:要么老师根本无暇顾及音乐、美术等非统考科目,一切为主科让道,学生的综合发展被放到一边;要么老师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相比于城市教师,村小教师大多是凭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教学,成长较慢,兢兢业业的工作并不一定能换来好的教学成绩和家长认可。


村小到底缺什么?缺宽敞明亮的教室、缺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缺充足有自主权的经费……但最缺的,是优秀的老师。只有老师真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有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乡村教育才会蒸蒸日上。乡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更多有创造力的老师!


乡村教育要发挥创造力

乡村教育的现实让人灰心失望,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乡村教育需要摒弃“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走自己的一条路。创造力是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

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寻找命运相似的伙伴,适当发挥“集群”的力量,或许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未来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14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范家小学的牵头下结成联盟,这个完全由学校发起的“自组织”建立了共同的愿景,进而推动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具有创新、有实效的。这种联系紧密的“共同体”真正做到了“抱团发展”,将资源和智慧最大化。


“互联网+”的时代机遇也催生了一大批优质的公益资源,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火柴教育、沪江“互加计划”等为村小校长与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再如“洋葱数学”“英语流利说”等机构都为村小提供许多在线教育资源,一些阅读、艺术、传统文化等资源甚至能以远程双师课的形式直接投放课堂。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村小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家长和村小所在的社区也是乡村教育的工作伙伴。随着家庭收入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家长愿意通过家长会、亲子项目、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参与学生教育和学校建设,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为家长提供正面管教等内容的教学,帮助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和民俗文化资源,如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乡村教育会激发出巨大的活力。


为此,村小可与社区进行深度的互动,社区帮助村小回归乡土、注重全人发展、开发课程资源、寻找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师成长模式,村小以社区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其“文化中心”的作用,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社区、村庄的发展牢牢结合在一起。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发力,建立家-校-社共育体系,为乡村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为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教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