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郝琳硕让山村孩子有更多人生选择

· 资讯动态,媒体报道,来源:春城晚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郝琳硕(右)和学生在一起


“也就一年时间,我从初一因怕回答的问题是错的而不太喜欢举手,慢慢地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15岁的初三学生字莉萍羞涩地说。自从认识了中国教育行动支教者郝琳硕后,字莉萍发现自己不但从这个美国留学回来的大姐姐身上学到了学习英语的方法,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一个农村孩子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如何用一种信念去终身奋斗。

在鹤庆二中,有5个支教者,3个中国大学生,2个美国大学生, 郝琳硕便是其中之一。

送孩子一件衣服,

不如给他们上一堂课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郝琳硕,从未踏入过农村,北大附中读完高中后,在美国的罗彻斯特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经济专业,完成了大学学业。

按照父母原定的思路,郝琳硕大学毕业回国应该在北京大型企业服务,过上如父母一般的生活。但在美国念大二时,一次志愿者的经历改变了她。大二那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新奥尔良,郝琳硕和志愿者利用一个假期去帮助受飓风袭击的人家重建房子。郝琳硕帮助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做了一个房车一样简易的家。由于老人只能坐在轮椅上,要买点什么东西只能请人帮忙。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从房车到地上设计了一个弯道,轮椅可以从弯道上滑下来,这样老人的生活就方便多了。

见自己能重新自由移动,老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对于你们,这可能只是一个滑行的弯道,但对我来说,我又重新可以下来享受阳光,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听到老人说这些,郝琳硕很感动。“也就是这件事,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

有时候你送孩子一件衣服,不如给他们上一堂课。他们穿得差一点没关系,相对而言,他们更需要一种改变一生的理念和自信。农村教育最最需要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理念的选择,郝琳硕的父母给了她很大支持。

平均一个学生的

家访来回要5小时

“中国教育行动(TFC)”于2008年成立,旨在联合中美两国优秀青年力量,深入中国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改善当地教育环境,提升教育公平的公益机构。目前项目在云南鹤庆、临沧以及广东的汕头地区开展。项目成员均来自中美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

2010年9月,郝琳硕第一次来到鹤庆二中,正式上课的前一晚,郝琳硕紧张得睡不着。开始上课后,又在思虑自己要不要笑,要不要严厉一点等等。介绍自己从北京来后,把握不了节奏,讲课讲得特别快,讲完后剩下的时间还很多。

要教好学生,就得要家庭的配合,家访是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郝琳硕在鹤庆二中的第一年,教的初二年级的学生有56名,走访了30多名学生家庭,平均一个学生家的家访时间来回差不多5小时,走过的村子遍布在松桂和西邑两个镇。

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学生家家访,坐车到公路边下来走路,女学生总说走一会儿就到了。结果是走了一会又一会,还是不到。一直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学生家,累得气喘吁吁的。不少家长都说,郝老师是第一个到他们家家访的。今年10月份,她所教的学生唐银华已经一个多月没来学校了。她和3位老师决定去家访,坐了1小时车,爬了两小时山路,才来到唐银华位于昔久村的家。学生家里非常贫困,且缺水,一年就1000多块钱的收入。一个女儿早就出去打工,儿子也不想读书了。“他妈妈在讲述中流眼泪了,无奈自己的儿子不知道珍惜上学的机会。当地的家长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用什么方法去激励孩子上学、不厌学,老师和家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打开一扇心门,收获一份自信

无论是当地老师还是支教者,最先注意到的都是学生总是在老师提出问题时低头的习惯,怎么解决,郝琳硕便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在课堂内外都鼓励他们,帮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奖励的措施,在学生们中很受欢迎。

郝琳硕发现,农村孩子缺乏自信的一个原因,有一些是来自父母的不肯定。郝琳硕说,她去年教的班上的体育委员,很极端,非常调皮,所有男生都听他的,但学习不是很好。几乎每星期打一次架。当她试图接近这名学生时,遭到特别大的抵触,要谈话,就推没时间。“我想这个孩子心里肯定有事。通过家访后了解到,父亲常年不在家,妈妈在家不怎么关心他。问他为什么打架,说是怕大家嫌弃他不够厉害。这是一个内心特别脆弱的孩子,希望通过打架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却并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身边也缺少男子汉的学习榜样,使得老师骂,妈妈苦恼。”

在这名学生刚好跟人打了一架后,郝琳硕送给他一本书《狼图腾》,并在扉页上留言:亲爱的小洪(化名),你其实是披着狼皮的羊,送你一本书,希望你能学习到狼的坚强、果敢、正直和不屈不挠,并通过这本书成就男子汉的一片天地。他拿走了书,没说话。“后来,我告诉他,尽管你打架是有原因的,是希望别人看得起你,知道你仗义,但真正伤害的人是谁,真正会因你出事痛苦的是你父母。那次谈话后,他哭了。之后像变了一个人,上下课帮我拿作业,特别懂事。今年初三,他选择读职高,说去学一门技术。”国庆节时,小洪专门来看郝琳硕,还说在他原来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他一本书,让他学到了一些道理。将来学好技术后,他打算到深圳、上海去闯荡,再把爸爸、妈妈接过去。“尽管他成绩没多大提高,却比考100分还来得珍贵,毕竟是把他引到正路上去了。”

留下一些能带走,

受益一生的东西

两年时间很快只有七八个月时,郝琳硕感觉到了时间的珍贵,她想给学生留下的东西太多。“不仅仅是100分,还有一些能带走,并受益一生的东西。”为此,郝琳硕在一次班会中,要求大家写一段话,这一年来最想感谢的一个人,一个一个讲,讲到最后大家都哭了。

郝琳硕说,这次感恩会最难忘的是那个会跳孔雀舞的14岁男孩赵福根。

这个学生当时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刚来支教时,有老师叮嘱她不要理这个孩子,成绩差读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正因为老师的叮嘱,反倒特别引起了郝琳硕的关注,发现他没有朋友,单词也会背成相反的。家访后得知,6年前父亲去世,妈妈靠打零工挣点钱,姐姐在6年级时退学在昆明打工,家很远,不是很想去上高中。他唯一的一个朋友告诉郝琳硕,赵福根经常会做一些舞蹈动作,有惊人的柔软力,还会自己编动作。

得知这个消息后,郝琳硕当机立断安排赵福根参加学校五四文艺表演,找音乐老师教他跳孔雀舞,还找了两个女生搭配。最后,他的舞蹈获得学校跳舞组第一名,全校轰动,1700多名学生全部站起来鼓掌,同学们没有鲜花,就送给赵福根糖果来代替,当满满的一大把糖握在手里时,他低着头腼腆地笑了。

就是这样一个机会,赵福根告诉郝琳硕他找到了自信,作文《那天的舞蹈和掌声》得了全班最高分,英语也有提高。他在作文中写道:“郝老师来到我家,那是第一次有老师来我家……她帮我学跳舞,告诉我能行……那天比赛,我永远忘不了那掌声,和同学们送我的糖,甜甜的。我感觉在学校也有人爱我了。谢谢你们,我爱的人。”

要让他们走出去,

还要让他们想回来

家访中,郝琳硕发现孩子失学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家庭因素,另一个是经济因素。村子里的年轻人,不管读书或不读书都走了,很少有人留在家乡。“他们出去了还回来吗?我当时在想,教育改变命运,孩子的命运可以改变,大山的命运谁来改变?如果他们出去再也不回来,大山还是大山。我想不仅要让他们走出去,还要让他们想回来。”于是,郝林硕结合自己在国外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起了一项为期8周的研究型学习活动——“让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郝琳硕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村子的问题,去采访村长,村里的老人,了解自己村里的历史、现在存在问题的原因,将来谁来解决之道。“比如水污染、赌博、留守儿童、工业小煤窑,没想到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蛮强的。孩子们从未学过做调查,每周六利用书籍、网络查资料,用各种形式来反映他们的调查,团结协作,进步很大。”

学生做完项目的调查后,通过演讲、小品、表演、实验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校长段宏江说,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在学校里第一次看到学生们如此自信地表现自己。这些孩子的期末成绩在各个班上也都有了进步,甚至数一数二。

通过这个活动,一是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二是对学习的看法有了特别大的改变,不爱学习的也变了,觉得学习了能用上;爱学习的不仅仅是考大学,还意味着可能会回到家乡,能真正做一些实事。“能影响到这些孩子对于学习的意识,唤起他们对改变家乡的责任心,是最让我欣慰的。那天从参赛学生们颤抖而洪亮的演讲词中,我听到了希望,也听到了属于这片土地的未来。”郝琳硕写道。

随后,方案评比第一名的小组获得去北京参观的奖励,去了故宫、长城、北大、清华等地方,还和北京同龄人做了交流。14岁的吴琪燕在日记里写去国家博物馆的感受:“原来历史课本上的东西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将来一定要奋发读书,回来后改变自己的家乡。”

本报记者  谭江华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源文地址:http://ccwb.yunnan.cn/html/2011-12/12/content_505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