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程苇航:清华学子支教,愿做追逐繁星的人

· 校友故事

程苇航,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实验班,美丽中国2014-2016届项目老师


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鱼缸中的金鱼”。

《刺猬的优雅》中那个早熟的十二岁少女的话是我的最爱。


先成为人,再成为公民,然后士农工商。

2012年暑假,我正在为自己未来的选择而焦虑不安。无意间点开校园信息门户上的一则新闻,看到杨潇学长分享他在云南临沧的支教经历,我心里那个小小的支教梦嗖地一下被点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这个尚不成熟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他们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只淡淡一句:不急,还有两年,你有的是时间去思考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随后,我开始了在台湾清华的交换生活,并幸运地住进“清华学院”。不得不说,这是影响我一生的经历。“先成为人,再成为公民,然后士农工商。”这句话是清华学院的入院誓词,也印证着我心中那个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自己的拥有分享给更多人,努力让他们也成为更好的人,最终让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愿景。

在学院导师的带领下,我和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舍友们开启了各种稀奇古怪又妙趣横生的“梦想实践”,我们时而走上街头,时而奔向田野,时而踏进新竹中小学做宣讲,时而在学校办影展,之后又有了自然田的换工假期,和花东浪游的四天四夜……我们一起流泪、流汗,为彼此感动、加油。

从这些朝气蓬勃、敢想敢做的台湾大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台湾社会组织的活力和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感觉到身体里的某种能量一下子被感染、激发、带动起来了。常年接受应试教育的我,起初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很不适应,但和大家打成一片之后,我逐渐放下所有顾忌、用心去感受,我体会到了做义工单纯的幸福,也意识到自己之前太缺乏关乎生活、关乎生命的智慧了。


“从来如此,便对吗?”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从小到大都是按照家长、学校,或者说是社会主流安排的路线前进,很少有机会真正运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感受,而是习惯于过一种“二手”的生活。

当迈进大学,面对新鲜而自由的空气,我们可以且需要运用自己的意志和感受时,却少了跃跃欲试的兴奋,反而常常被莫名的焦虑和恐惧裹挟,想回到原本熟悉的轨迹中,想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栖息——因为无法承担这种自由的责任,所以才对运用这种自由充满焦虑。享受并运用自由原来并不是天生习得的智慧啊!

这样的反思,让我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坚定了要做公益的决心。在公益行动中,我会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尊重与宽容,懂得责任与坚守,审视现实与理想,收获纯真与感动,我想找回这些在我之前的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了的品格。

大家应该听说过这样一段对话:“富豪挥金如土,可山区孩子有的连双合脚的鞋都没有。”“世界上每个国家不都这样,有史以来不都这样吗?有什么好说的。”

“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之前也常常把“从来如此”的事情认为是理所当然,现在却会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改变?当我们开始质疑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就会有新的看法;当我们愿意迈开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可能因此而改变

社会学的专业学习将种种社会问题一一铺展在我面前。“知道却无法改变”的痛苦曾带给大二时的我一种难以排解的焦虑和无力感,那是我最不开心的日子。而在台湾交换期间的经历却让我感受到了行动的威力——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愿以偿,但是任何事情都值得尝试。学习社会科学不是让我们在象牙塔中遁世自娱,而是要真正投身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

现在的我,坦率说,依然不知道自己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只是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已。但是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不再因为不确定性而焦虑,而是从心底认同这样一种生活的真相——既然不知道路是怎样,那就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吧一棵树吸收阳光雨露,走过春夏秋冬,自然而然就长大了。

成长有时候需要我们忘记目标,忘记成为什么的野心,去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学习。我们的内心专注程度能够决定我们外在的表现,就像种子能决定果实的质量一样。

在这个讲求成功、崇拜精英的社会里,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各式各样的“励志教育”,童年有“别人家的孩子”当榜样,长大后的我们更是被各种所谓的成功学洗脑。其实这些成功故事更多的不过是“人生赢家”们事后聪明的总结,大多数成功者在尚未成功之前并不确定最终的出路,只不过在这个以结果论英雄的社会让有了好出路的他们成为了传奇。

于我而言,如果有一天职业理想与人生理想重合了,就足以欣喜而感恩。或许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外界的认可甚至尊敬,或许一直都没有。其实这些没有那么重要,我们能坚信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正直、美好,保护好自己身上那股特立独行,让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持续发光,足矣


与孩子相遇:为他们打开一扇门

在我把毕业后参与支教项目的决定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质疑与反对。

父亲问我:“去这么偏远的地方支教两年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而在无穷无尽困难面前一个人依旧能保持强大动力的来源是由衷的热爱。你的热爱足够吗?”“去了之后学校或学生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你会退却吗?你是个有理想且愿意付出的孩子,但是当理想受重创的时候,你要依靠什么继续走下去呢?”“爸爸妈妈不是担心你吃不了苦,或是对支教本身有异议,而是希望你不要因为一时冲动作此决定,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学生。毕竟我们都曾年轻过、热血过,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你要明白支撑你克服困难的力量来自哪里。”

我反复咀嚼这些问题,方觉父亲深刻。是啊,即便不去支教,这些问题也是在人生抉择的关头最需要被拿来思考的。

我想象眼前坐着一个班的学生,他们并没有宣传片里那样求知的眼神,而是散漫、懈怠、甚至没有礼貌;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也视学习为儿戏;基础奇差,家长却从不过问……脑海中不断勾勒出最糟糕的学生群体。假如让我来教这样的学生,我还愿意选择与他们相遇、相知并陪伴他们两年吗?

杨潇学长有句话极朴实又极真切: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学就不去教他们

我把自己的假设说与父母听,并告诉他们我依然愿意选择与孩子们相遇。出乎我的意料,父母的态度改变了——既然你如此真心喜欢,那我们就全力支持你!那一夜我未眠,欣喜与感动混合的泪水伴随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兴奋,我畅想支教生活的种种可能。

现在的我所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很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以“应试教育优胜者”的姿态去帮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我想交予我的学生两样东西:一样是我曾经得到并受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多彩的知识和校园生活;另一样是我曾经缺失却希望他们不要错过的——关于生活、责任、发展的智慧和能力

我教的孩子当中有人会上大学,走出大山,但多数人的学业恐怕会终止于中学。但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让我的学生们不因出身的贫困而错失很多美好,我要为他们打开一扇门,让他们拥有思辨的能力并相信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在现实面前不退缩,在未来面前不恐惧,不论做什么都有一颗诚实廉正的心,并时时刻刻用这颗心去思考、去感受、去选择。


补记

等溶液的浓度够了,在某个时刻,某个触因就会让它结出美丽的结晶。因此,不必着急,也不要泄气,选择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择。我选择未来为之奋斗的事业,寻找理解我的人,在他们中间生活,和他们一起追梦。

有梦想却不贪婪,做追逐繁星的人。这便是我与“美丽中国”结缘的开始。

在二十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八十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