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张桂芝:她在山村长大,研究生毕业回到村小支教

· 校友故事

张桂芝:美丽中国2014-2016届项目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


从山村来,到山村去

9月,又到了学校开学的时候,张桂芝即将拿着备课本走上新的任教学校的讲台,她在教室里站了一会儿,窗外的风景却再也不同了。不同于现在任教的城市学校,过去两年,把任教学校拥在怀里的是绵延的大山,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是背朝着黄土,在田野里打着滚长大的。

两年前毕业之际在学校的就业指导网上看见了美丽中国的招募信息,她连宣讲会也没来得及参加,却毅然提交了申请,只因为因为美丽中国网站的一句话:在主要发达城市,将近80%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在中国贫困的农村地区,只有5%的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和很多支教老师不同,她是这5%中的一员


张桂芝在家乡

张桂芝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小山村,她的父母至今依然在这片哺育她的土地上,小学的时候,她在邻近的村小就读,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去了县城念中学。再往后,她一路从甘肃的大学,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对于许多人而言80%5%也许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张桂芝而言却是从农村到城市亲身经历的教育资源差异梯度。她的小学同学和中学同学大多早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终止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她需要花上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机会则是更有限的。

一路从小山村走到广州,张桂芝的肩上还有着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已经年迈,仍然在老家生活,还要负担起她在城市读书和生活的费用。但在毕业这一年,面对着就业指导网的茫茫信息,她仍然选择了支教。在亲历了教育资源的不均后,她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快速用自己的才学走到更高处,而是怎样以自己所学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走出深山。

远在家乡的父母并没有阻止她做出这样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决定,相反,他们非常支持张桂芝去支教。他们都是被土地滋养长大的,骨子里淳朴善良,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力量奉献于社会是最让他们骄傲的事。

张桂芝和母亲在一起


支教如同艰难播种

在采访中问张桂芝,这在许多人眼中大概是个特别值得赞扬的事儿——克服了种种困难花两年去支教,你怎么看这个事?张桂芝没有犹豫,回答说:那都是别人的看法,我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份工作,一份值得做的工作而已。

她被分配到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汤溪镇汤溪学校任教,担任八年级数学老师和九年级的化学老师,兼任九年级班主任。比起小学的学生,中学的学生更难接受来自新老师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已经在十多年的成长经历里根深蒂固,来自家庭、长辈、同龄人的影响也早已沉淀。

抱着满腔热情而来的张桂芝面临的是这样的状况:很简单的一道题,她在班上反复讲了五遍,学生仍然什么也不会。更令她崩溃的是,在课堂里一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后才发现,这些已经是初中生的孩子很多连基本的加减乘除也不会,而摆在她面前的,是带着这群孩子走向中考的压力。


文艺演出中,张桂芝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教室以外,她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孩子极度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甚至不敢和别人交流。这里的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有的还来自单亲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往往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没什么人关心,父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也往往漏洞百出——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候鸟式迁徙里只是继替链条中的一代人,现在的父母可能是曾经的留守儿童,现在的留守儿童又成为下一父母,如此更迭往来,无人懂教育。

刚到学校的张桂芝的面前完全是一团乱麻,教学的、学生的麻烦接连涌来,打得她措手不及。她下定决心,先从小事做起,一点点去填补她和学生之间的沟壑。

孩子们不会算术,身为化学老师的她就在化学课上就着题目给孩子们一点点从九九乘法表讲起。学生听不懂题,她就把能听懂正常进度课程的学生和不能听懂的学生分开,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分别补习。中午休息的时间虽有限,她仍然用每天都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学生一遍遍讲解习题。


孩子们在化学课上做实验

她发现班里有一个孩子从来不来办公室问问题,即是是她提醒了多次也不见改观。张桂芝觉得奇怪,细细了解以后才知道,这个孩子有些胖,每每经过九年级的教室的时候,总有人嘲笑她。张桂芝把孩子叫到办公室里,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女孩因为戴上了一个蝴蝶结,摆脱了觉得自己不好看的烦恼,对于自己的外表充满自信,但回家以后才发现蝴蝶结早掉了。原来,让路人看到她露出笑容的不是蝴蝶结,而是她自信的微笑。在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里,这个女孩眨着眼睛听完了故事,一个小小的种子种下了。

那段日子,张桂芝每天六点半迎着清晨的阳光起床,七点半和学生一起走进教室,一整天都和学生、课程打交道,到了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才回到宿舍。但这才是下半夜的开始,回到宿舍后,她还要改作业、备课,忙下来最早也是深夜十二点了。

孩子们缺乏安全感,缺乏陪伴,她就用两年的时间把这些补上我就是去支教的,所以有大量的时间来和他们待在一起。上课的时候,她除了在宿舍的时间,其他时候都和学生在一起,到了周末,她忙着去家访,带着班里的学生聊天、打土窑,这些对于她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事儿,她从小在黄土地上长大,和学生们在生活上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改变总是悄然发生

日影来来回回,在这个小山村里,张桂芝和她的孩子们从初识到彼此了解,她曾经非常发愁付出了努力看不到一丝改变,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改变正在她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里悄然发生。

那些曾经对于学习毫无热情的孩子惊奇于课堂里化学实验的奇妙反应,慢慢地爱上学习,他们跟着张桂芝学完了基本算术,又学基本化学元素,再往后,是化学现象分析、反应式配平......等到晚上下了课,还有学生跑到她的宿舍里去,把不懂的问题一道道提出来。

孩子们的不自信她是最能理解的,想起在山村里和小伙伴一起坐在教室里看着外边蓝天的日子,张桂芝办起了明信片的活动,让大山外面的人给孩子们写明信片,告诉他们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孩子们再写去回信。书信往来之间,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有的笔友在活动结束以后还保持着联系。慢慢地,有了更多人人陪他们说话,听他们说心里的秘密,给他们鼓励、陪伴,孩子们越来越乐观、开朗起来。


孩子们主动关心起老师

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九年级的班中考了,有好几个孩子进了县城的高中,这些曾经拿着最简单的数学题都感到有些吃力的学生终于能够向着更好的教育资源走去。第一年毕业的学生上了高中常常来看她,每次回家,他们都要来校园里玩上好长时间,他们早已习惯了她的存在,有什么问题,就回到这里,学校的门永远是打开的,门后面有一个愿意听他们倾诉的人。日子以这样令人习惯的规律流逝而去,两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

中考刚结束那几天,六月的阳光正盛,张桂芝在空荡荡的学校里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把孩子们要从学校里取走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等到他们取走了自己的东西,校园里再度安静下来,她提着快要落灰的行李箱,也要走了。她的离开并没有多么轰动。正如两年前到这里的时候想的一样,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既然是静静地来了,也要静静地走,不必有太多情绪渲染。


中考前夕,张桂芝集资给孩子们每人买了一双钉鞋,他们的
800
米成绩将近提高了
20

车缓缓地开动,学校在视线里越来越远。这时候她想起这几年在学校的日子。因为家里的负担重,支教的工资虽不算非常丰厚,但她基本都攒了下来,平时在学校里除了买一些零食以外没有自己的开支,其他所有的钱都给了还在家乡的父母,两年的工资加上学生时代打工的积蓄,寄回家的一共有几万元。

她少了这两年在外面世界里奔赴前程的时间,但时间换来的,是未来自己的学生也能如她此刻走向下一站一样的坚定身影。我们的生活如一卷长卷,重要的永远不是下一站能够突然有怎样的成就,而是你以自己的力量,为一份事业的绵延添上了怎样的色彩。

她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安顿下来,我们所确知的是,她身后仍然跟着那群曾和她一起看过南国夜色的孩子。在未来,这群孩子又将各赴东西,那时候,跟在他们的身后,是这个国度新一代的年轻人们。


桂芝用自己的力量带去了几十个孩子的未来可能。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因为心中有爱,也能以自己的力量,给更多孩子带去希望。